中国能源网丨华晋焦煤:全力打造准军事化管理安全铁军

作者:兰州市 来源:四平市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4-05 18:45:57 评论数:

朱子则反对以人德、地德、天德来对应尊德性、致广大与极高明三句,见于他在《中庸或问》中对持此说的游酢的批评:游氏分别至道至德为得之,惟优优大哉之说为未善,而以无方无体、离形去智为极高明之意,又以人德、地德、天德为德性、广大、高明之分,则其失愈远矣。

[15]朱熹,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见胡适,第2页)后者则认为,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一是宇宙论,二是人生论,三是知识论。

中国能源网丨华晋焦煤:全力打造准军事化管理安全铁军

存在于天地之中的易,当然来自作为宇宙本源的易,即易有太极中的易,这意味着性源自宇宙万物的产生者易。(《周易·系辞上》)作为宇宙万物之母的易是如何作用于天地万物的呢?孔子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以上三点共同决定了西方哲学的第四个突出特征,这就是客观性。正如冯友兰所说: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牟宗三,第9-10页)因此,西方哲学对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追问从属于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元问题。

既然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核心与命脉,也是判断一种思想是否哲学的标准,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确有形而上学,则那些含有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就是哲学,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对这一类事物的研究,为自然科学〈物学〉,也就是第一学术。如前所言,孟旦对荀子的人性论列举了好几处质疑,但他并未提及荀子的此一段说法。

然而,若欲为善之欲被理解为心之虑,而心之虑又被理解为伪,则伪而成善在荀子的思想中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全称命题呢?我们可以给出最简单的论证,依荀子: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性恶》篇)。今人性中无礼义,所以人性为恶。换言之,唐氏将欲为善理解为在天者之性断不能成立。荀子所谓善,是指正理平治而言,这是指善在客观上、现实上的实现而言。

一个自利的人是如何在一开始时即会拥有‘除了欲望别无他选的道德的?一个自利的人又是如何在其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创造出对道德的真正的爱和喜好?【9】这种专注于在最初起源上的追问显然有待于我们回答。此外,Hutton还提醒到,对于此段的解释,人们应当注意到,政治情境被描绘成既非自然状态,亦非从文明状态完全回到自然状态,在桀纣统治下的人类社会并非完全分裂,但却相当混乱,故而此段所说的好义并非人们天生就有的,相反,它可以被解释为义是桀纣以前的圣王流传下来以教导民众,使他们即便在腐败的情境下也足以尽力地赏识这种义,而不至于全部失去他们的好义,即便桀纣为了他们个人的目的而不得不保存绝大部分基本的社会结构,人们仍将被鼓励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他们的好义【18】。

中国能源网丨华晋焦煤:全力打造准军事化管理安全铁军

该书此段与台版《先秦诸子论丛·续编》增订二版在文字上多有出入,今采氏著《先秦诸子论丛·续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95页。[5](395)李涤生则云:因为性恶,所以欲为善。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其二是试图通过对《荀子》一书中的一些有趣而奇怪的段落仔细分析和阐发,以便从中发现性恶之人的行善动机,其中《性恶》篇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一段便构成了中外学者注目的文本。

人有这些好善的主观愿望与可以为善的主观能力,孟子便因此而说性善。引文取氏著《先秦诸子论丛·续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63页。为此黄氏发现在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中存在许多与道德意气相投(congenial)的自然情感如思念故去亲人的悲情等,这些自然情感并不直接就是道德情感,而是与人性的自利相关,尽管其与道德意气相投,但却能与性恶论保持一致。如孟旦(D.J.Munro)在《荀子思想中的恶人》的文章中【1】,便列举了《强国》《礼论》《王霸》《王制》篇中的一些段落,在说明荀子对人性的论述颇为混乱之外,也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人生而具有天生的道德感(are born with an innate moral sense),而何艾克(Eric Hutton)则专门写了一篇《荀子有没有一致的人性理论?》的文章【2】,对孟旦的相关质疑逐一进行了梳理与反驳【3】。

故而人之欲为善是因为性中无善而欲求善。如是,荀子上述所说的薄恶狭贫贱及与其对反的厚美广富贵等当不系于从其语言实指的意义上理解,而当系于从其欲望的主观性质或特性上来理解,盖就人生而有欲,有欲即必有所求而言,欲望无法满足的特点既是人的行动的动力,则此欲望不仅是狭愿广,贫愿富的动力,而且必也是广愿更广,富愿更富的动力。

中国能源网丨华晋焦煤:全力打造准军事化管理安全铁军

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其二是对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的分析。

当然,这两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都与荀子所言的心性和欲望密切相关。但是,这种从特殊的经验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普遍判断难免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林桂臻则将此处性恶理解为性不善,参阅氏著:《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页。此处的知能依性伪之分的原则,指的便是荀子的心。但很显然,如何为性恶之人寻求为善的道德动机既是荀子留给我们的理论难题,也是学者必须直面加以解释的问题。然而,为什么不能将荀子欲为善之欲理解为人的情性欲望,而只能理解为人的思虑谋划?其理由何在?要回答此一问题,则涉及荀子的性伪之分。

【14】参见A.S.Cua,The Quasi-Empirical Aspect of Hsün-Tzus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28,No.1(Jan.,1978),p.4. 【15】参见David B.Wong,Xunzi on Moral Motivation,Virtue,Nature,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p.144. 【16】事实上,柯氏早在另一篇文章中便认为,荀子以性恶论区分孟子性善论的主张是颇难成立的。但如果真如葛瑞汉所说,荀子人性恶的论说中包含了好义或欲为善的情感和动机,那么,正如黄百锐(David Wong)所评论的那样:葛瑞汉事实上认为,荀子将道德欲望归诸人性,从而也就模糊了孟、荀之间的界线。

所谓善者,礼仪文理也,仁义法正也,人本不欲此,不过不得不欲此耳[4](222)。今人强学以求礼义,则可证明人性中没有礼义。

【25】David B.Wong,Xunzi on Moral Motivation,Virtue,Nature,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pp.147-151.亦可参阅拙文:《荀子的道德动机论——由Bryan Van Norden与David B.Wong的论争说起》,《学术月刊》2018年第1期。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果如是,有关荀子的道德动机的说明便还有待深入研究。【24】参阅拙文:《性恶、情恶抑或心恶?》,载《孔子研究》2022年第1期。【23】唐氏此段包含了两个主要论证,且信心满满,不容反驳。一方面是这与常识不能完全相合,因为在我们通常的认知理解中,薄愿厚富而不愿财的现象固然存在,但是薄而不愿厚富而犹愿财的现象也同样存在,所以,有些无之中者的人固然会必求于外,但有些无之中者的人却不一定求之于外。

依葛氏,荀子的人性恶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不同,荀子主张君子通过艰苦的思考和努力可以化性,有趣的是,荀子讲到‘出生或‘产生于圣人人为的道德时,总是用同一个动词‘生,‘性字系由其派生而来[9](288)。到目前为止,学者的努力方向之一是着眼于对荀子文本尤其是对荀子有关心性情欲的论述加以深度分析,但其中又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二是人之欲为善是要论证性恶,而不是要论证人伪,否则,便会推出恶也是人伪的结果。其实,对于荀子此一说法的理解,倪德卫(David S.Nivison)在20世纪70年代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若果如此,则人们不仅有天生的道德感,而且他们也天生地会喜好道德,此一推论对荀子的人性论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8](341)以上学者对此句的解释在意思上基本一致,而国外学者对此句的翻译也大同小异【10】。

其次,在荀子,善属于或出于伪,所以,欲为善乃是伪而成善的另一种说法,而荀子论伪则谓之为心虑而能为之动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正名》篇),此处心虑指的是心的思虑,亦即我们说的谋划、计划、打算、预备,所以人之欲为善指的是心之虑,而不是性之欲。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一是人之欲为善是一个全称命题,此一全称命题只能指的是人之性。在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的说法中,如果我们将恶理解为一种善的缺乏,那么,这种缺乏会使我们去寻求善,换言之,恶也可以使我们去寻求善,或给予我们寻求善的动机。

依柯氏,所谓准经验主张(quasi-empirical)即包含了关于人类情境的一般观察,这些观察并不是直接可以获得证明的。注释 【1】孟旦的文章见Donald J.Munro,A Villain in the Xunzi,Chinese 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Nivison and His Critics,Philip J,Ivanhoe,ed.Chicago:Open Court 1996,pp.193-201. 【2】何艾克的文章见Eric Hutton,Does Xunzi Have a Consistent Theory of Human Nature?,Virtue,Nature,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ed by T.C.Kline Ⅲ and Philip J.Ivanhoe,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2000,pp.220-236. 【3】拙文《性之规定及其延伸的问题》(载《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版)对此有简要的介绍。

首先,依柯氏,在荀子的上述说法中,荀子的重心可能并不在于证明人之性恶。【12】参见David B.Wong,Xunzi on Moral Motivation,Virtue,Nature,and Moral Agency in the Xunzi,p.144. 【13】参见A.S.Cua,The Quasi-Empirical Aspect of Hsün-Tzus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28,No.1(Jan.,1978),pp.3-19.本文无意全面评论柯氏的文章,仅就此论题所及加以说明。

故曰:‘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的确,几乎所有的注家都将人之欲为善解释为人之想做善事,这并没有问题。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